本文转自:晋中日报
国家级琉璃技艺传承人刘开宝对琉璃制品“麒麟献瑞”做最后的收尾工作。 |
介休市素有“琉璃之乡”美誉,有大量保护完好的琉璃建筑和琉璃饰品。 |
位于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东的琉璃牌坊(又名太和岩牌楼),于清光绪丁酉年(1897)造,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|
国家级琉璃技艺传承人刘开宝讲述琉璃技艺和传承。 |
素坯出窑进行施釉后,再次入窑釉烧。 |
第五代琉璃传人刘文婷在介休市职业中学向学生传授琉璃制作工艺。 |
素坯上釉用的颜料多是碾碎的金属矿物粉末,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。 |
介休市博物馆琉璃展厅内,各个朝代的琉璃制品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。 |
看这里,“鲤鱼跃龙门”;
瞧那边,“麒麟闹八宝”;
太美了,还有还有,“四狮抬瓶”“蓬莱仙阁”……
脊饰、鸱吻、滴水、筒瓦,身处被誉为“三晋琉璃艺术博物馆”的介休后土庙,寓意独特、熠熠生辉的诸多上乘之作,令人目不暇接、叹为观止。
如此造型华美的琉璃制品,在介休只是一个缩影。五千年文明看山西,在享有古代建筑宝库美誉的山西,介休琉璃一枝独秀。
碑记记载,早在唐代,介休已将琉璃使用到建筑屋顶上;明代,介休烧造琉璃的技艺达到鼎盛;到清代,琉璃制品则广泛使用于民间。大量精美的构件,都证明着介休的琉璃烧造技术和造型艺术均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。
2008年,介休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其独特的烧制技艺得以传承活化,琉璃之美重新走入百姓视野。
炼泥、制坯、素烧、施釉、出窑……历经20多道工序完成后的琉璃,蓝色的、黄色的、绿色的,光亮如镜、色彩鲜艳,永不变色。
从火中淬炼、从岁月中涅槃而生,相承不衰,代有佳作。介休琉璃是凝固的历史,用斑斓的色彩诉说着古老的故事。正如国家级琉璃技艺传承人刘开宝所说:“这里的人们要做的,就是用热爱和坚持将这些故事继续延续下去。”
文/裴众 闫晓媛
图/唐伟青 刘勇 裴众 范晨
原创文章,作者:管理员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sina.com.cn.nomar.cn/archives/2354.html